各位朋友,小编最近发现了一个每季均分超过9分的小众纪录片(目前更新到第三季)——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。
这片堪称纪录片中的“泡面番”,因为它每集只有5分钟。但是却能在这5分钟里将高密度的历史背景、制作工艺等知识点深入浅出地给观众交代清楚,最后还能进行一个小小的升华。
而且在这短短5分钟内,还能金句不断,让观众走心之余还想走个“笔头”,虽然大部分观众都已经过了写作文的年纪,但是并不能妨碍大家重拾纸笔誊抄它的冲动。
如何让可能枯燥晦涩的解说文案不掉书袋,还要迎合观众的品味,吸引到一些本来对文博不那么感兴趣的观众?央视这方面的文案撰写一向是可以的。
所以抱着学习精进的心态,小编把它们已播出的3季解说词整理了一下,从中挑选出一些分享给各位。
01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:六朝模范
站在砖壁前,我们仍能感到迎面拂来的那阵山风,吹来的是未泯的典范和对纯真生命的深深渴望。
02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:生命
你可能会问我,为什么人们不把这些碎片全部拼接,恢复它完美的样子,因为人们发现,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—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,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。
我们哭着降临世界,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。
03 飞天:天衣飞扬
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,以微毫诠释盛大,且歌且舞而来。我们曼妙丰姿里,就是生命;我们轻盈飞过处,就是天空。
04 云冈昙曜五窟:世界在这里大同
此后的1500年,雕刻在继续,世界被不同的文明雕刻成此刻的样貌,不同的陆地、海洋、山脉、湖泊、城市、村庄,人们的肤色、眼神、笑容,相遇一刻、生死一刻、聚散与悲欢的一刻,共同雕刻着人类的故事。
我们用“仿佛”这个词语描绘心念的状态,人类的身体、—举一动、—颦一笑,都仿如佛在,彷佛天地间、时光里,世界的样子,我们的样子,每一刻都是一场雕刻。就在此刻,就在这里,世界在这里大同。
05 花树状金步摇:一步一欢喜
日月星辰里,她的金步摇缠金流光,金枝叶长坠荡漾;无垠星河间,跟随她的足迹,看到了一步一欢喜。
06 唐代仕女俑:月半妹的春天
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,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,但后来才知道:初唐不胖,晚唐臃肿,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,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。
只是那时自信,那时自在,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。大唐,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,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。让你们绽放,是大唐做的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。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,就是春天来了。
07 昭陵六骏:奔腾的纪念碑
岩石可以被移动,艺术的丰碑却没有倒塌。
图稿、浮雕、石碑、卷轴,艺术的意志超越了材质和媒介,斗转星移,昭陵六骏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,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。
08 回洛仓刻铭砖:天下粮仓
深埋地下的粮仓,收储转运系统,奠定了都城安定、国家运行的基础,支撑起地上那一片繁华。
09 阿斯塔那俑与文书:折叠时空
大唐西域的时空被折叠,在这火焰山边收藏。
当时的一个字,现在的一个谜,一些鸡毛蒜皮的大事,一些惊天动地的小事,就是阿斯塔那的故事。
10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词壶:一别行千里
地层如同一座沙漏,计算着朝代的次序,湮没了“无足轻重”的数据。当一切归于尘土,谁能证明普通人曾经爱过?
时间在泥土里沉降,让爱与不爱变得无从考证。一别行千里,再见是暮年。
11 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:化生万物
虽然世事如苍狗,生命终凋零,但在无常中去追求永恒与绚烂的生命伸张,却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。极目不见故土,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。
12 敦煌经变画:出尘入画
即使是长安,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, 唯有上元时节,这座梦幻之都拥有十二个时辰的光明,白夜如昼。
华服琳琅,面具各异的人群追逐着流动的光影,像海中鱼龙般,徜徉在无极的快乐中。俗世生活的斑斓与信仰世界的叠加生成极乐幻境。天人如世人,彼岸如此生。唐人佛国之梦的彼岸,却是我们回访故国的大门。这是唐人的想象,也是我们想象中的唐。
13 鹰顶金冠饰:你好,我的对手
从战国时代开始,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,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,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,逐渐被唤醒。
因为对手,我们审视自己;因为对手,我们了解自己;因为对手,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。你好,我的对手!
14 木雕双头镇墓兽:天地一角
一呼一吸间,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,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,对抗时间的销蚀,依然完好,与天空并肩,和星辰同行。
15 跪射俑:帝国的镜像
地平面,是神秘的镜子。镜面上,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;镜面下,帝国的时间仍在行走。
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,大地之下的时间,在坑穴的隧道中,自我延伸,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。战士们等待帝王的号令,随时准备重返战场。
16 里耶秦简:秦朝县城那些事儿
那时的小吏与平民,仍存在于尺牍,可以阅读,可以理解,可以想象,可以在尺牍之间,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。
17 南越汉玉角形玉杯:有玉而安
玉,石之美。玉比王字多一点,即使身为王,也会在时间里湮没,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。
有玉而安,身体因此安住,大地因此安住,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。
18 霍去病墓石刻:磐石之志
石不朽,磐石之志永存。亦如闪电的生命,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,石头里的生命,浮现出来。
一块岩石刀刀划过,时间在他们身上碰撞,便镌刻出了故事。
19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:周而复始,如期而至
木已腐朽,漆皮残存。时空,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,太阳,不过这两千亿颗亮点中的一粒。
天行有常,周而复始,如期而至,是为天地之信,以利万民,生生不息。
20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:闪耀腰间的誓言
这伟大的盛世,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,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,实现了“未央”和“毋忘”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。汉代人的吉祥语,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期盼。在现代生活中,仍然被沿用下来,穿越千年,还透着微光。
遥想汉人多少闳放,敢说敢当,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,忠于内心,活得敞亮。
21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:万物有灵犀
犀尊送走了犀牛,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,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,过客来来往往,相视一笑,万物有灵犀。
22 人头壶:最初的凝望
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,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,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。
六千年仿佛刹那间,村落成了国,符号成了诗歌,呼唤成了歌。
23 贾湖骨笛:穿越九千年的笛声
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,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,那是文明的先声,那时风动,此时心动。
24 陶鹰鼎:陶醉了六千年
陶,是时间的艺术,泥土太干则裂,太湿则塌。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,匠人们需要等,等土干,等火旺,等陶凉。
今天的我们,总感叹生活太快,时间不够用时,六千年前,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,如何与时间融合,如何与时间不较劲。
25 龙山蛋壳黑陶杯:0.2毫米的精致
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,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。地球早期的文明,最先被陶器所散发的质朴光泽照耀。
26 红山玉龙:寻龙玦
我们对着光源去看玉,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样,看他的清澈和透明,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。这块玉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到空中的部分,在时光中飞翔,起舞。
27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:刻词骨柶
有了甲骨文,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,经过演变传承,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指尖,从此,从个体到族群,所有的情感,知识,思想,经验,通过文字,一代代流传下来,中华文明得以塑造和传扬。
此刻,我们写的横竖撇捺,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。因为刻骨,所以铭心。
28 鸮尊 :一只猫头鹰的待遇
从高贵到不详,再到呆萌,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,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
29 利簋:刻下商周的界碑
通过一件文物,三十几个字,居然能跟三千年前的祖先们交流。
而簋上半部分形状,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来下,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,被我们捧在手掌,也捧在心上。
30 何尊:这里有中国
“中国”,三千年前被镌刻与方寸之间,深埋于地下。
三千后,埋藏它的泥土,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都被它命名,叫做“中国” 。
31 玉组佩:把世界戴在身上
玉组片,以毫厘的薄片,象征巅峰,以静止不动,比拟河流,流经了生死与朝代的更迭。
这组碎片来到我们眼前,已经行走了亿万年,而西周离我们,不过三千年。
从礼玉到配玉,我们把世界的美好,戴在身上。
32 三星堆青铜人像:人性的光辉
与他们对视,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,也许就是隐藏在我们生命里的谜底。我们是人,我们站在这里,也站在地球上。
33 三星堆青铜神树:生命之树
历史、文明、想象,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,这种连接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。
树立天地,生命之树,成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象征。
34 太阳神鸟金箔:照耀古今的光芒
当人类逐渐远离了神巫世界,再也无法破译太阳神鸟金箔的真正含义。太阳神鸟,20克黄金里的宇宙,在这0.02里面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,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。
35 虎符: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
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,符节虽然渐渐成为历史的背景,却也并非踪迹全无。
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,“符合”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,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。
在强撸完这三季共75集,中间数度几欲落泪之后,或许可以稍微了解到,为什么这些文案能够吸引到观众的原因了。
1.平时化语言拉进国宝与我们之间的距离
这些国宝离我们太远了,它们身上的庄严厚重的属性,很容易让解说变得更加曲折神秘。而纵观三季的解说词文案,基本都是“往小了写”,不管风格是幽默还是优美,对文物们进行一种日常口语化的描述,反而让整体的解说变得更加细腻有层次,达到以微观见宇宙的效果。
2.利用使用场景填补认知空白
关于那些湮灭在历史中的信息,则会根据制作使用场景进行“脑补”,但“脑补”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想象,而是根据其制作工艺、材质、形状等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补充,这样能让观众在短时内跨过时空,触碰到那段时光,那个文物。
3.宏观视角沉淀文物魅力
但对于文物意义的展现又不止步于当前,止步于区域间,而是以一个鸟瞰的姿态,把视野放到全人类这样宏观的角度来看待。
而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逛博物馆的现在,那些那年那时那地的文物创作工匠们的“心念”,是如何透过层层物理屏障被感知到的呢?
——在搜索的时候,好像发现了第二季文案作者本人的答复:
可能归根到底,不管时代怎么加快脚步,世界如何日新月异,我们始终是不能忽视一些“常识”的。
作者:尼克
数英用户原创,转载请标记来源:数英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