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作文“朋友圈”导写及例文
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莉 张卓君
原题回放:
根据以下材料,选取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;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。
自从7年前微信“朋友圈”上线,许多人就狂热地活在其中:拍美食、晒旅游、阅读签到、旅游打卡……并在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中获得满足。传统生活中的恬淡而诗意的社交方式,在可量化的“朋友圈”里似乎变得简单起来。
写作提示:
这是时评类材料,取材鲜活的社会生活,引导学生关注社会,思考人生。
材料涉及一个中心内容——“朋友圈”,两个角度——晒朋友圈者和赞评者。可以从晒朋友圈者思考:是否应该晒朋友圈,应该怎么晒,晒朋友圈是为了分享自己的心情还是通过赞评找寻内心的存在感等。也可以从赞评者的角度考虑:赞评者是否出于真心?是不是点赞了就是朋友?朋友之间如果只有点赞没有批评,只有“捧”而没有建议,是否为真正的朋友?
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提示:“传统生活中恬淡而诗意的社交方式,在可量化的平台里忽然变得简单起来。”谈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方式对传统社交方式的冲击,或者讨论传统社交方式(传统的朋友关系)与朋友圈的朋友关系(点赞之交)两者之间的异同。表明自己的选择,可以认同也可以否定,观点鲜明、言之有理即可。
佳作一
是朋友就转发
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高三(1) 程当
朋友圈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文字,回答一长串兴趣爱好乃至感情经历等问题,再艾特几个好友要求他们转发并回答,最后加上一句“是朋友就转发!”(从朋友圈现象入题,且化大为小,明确本文讨论的的朋友圈中的一类现象。)
这种行为颇为可笑:判断友情深厚与否的标准竟是转发一条价值不明的文字!(点出该现象的实质。)
当下,随着QQ、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,对“好朋友”的定义从同历风雨的生死之情转变为艾特必转的点赞之交。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是可悲的蜕变,使人与人间关系的日渐疏远。点赞之交不应提倡,检验友情是否深厚不应以是否转发为准绳。(由点至面,论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,然后表明作者立场。)
传统生活中人与人间的相处向来是诗意且微妙的。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,山涛从仕时嵇康曾愤然寄一纸绝交信表明不愿再与他为友。但嵇康临刑前,却对妻子儿女说,不用担心,山涛会抚养他们。事实上山涛后来确实这么做的。一千多年后的欧洲,爱因斯坦与玻尔是一对学术上的死敌,时常力图推翻对方的理论。但爱因斯坦死后,玻尔主动在追悼会上给予爱因斯坦最高的肯定和赞扬。这些友情恬淡诗意,心心相惜,能突破空间距离,摆脱世俗眼光,成为危难时的牢靠保障,关键时刻的真诚支持。(列举古代和外国的诗意且微妙的友情事例和点赞之交对比,指出这些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。)
朋友圈的社交方式看似便捷,实则减少了人与人间的直接联系,甚至让许多人孤立起来。正如2016年国家摄影大赛社会人文类金奖《深夜地铁》所展示的一般:幽暗的车厢内手机的蓝光照亮了女孩的脸,但周围人的脸都隐没在黑暗之中。我们更加关注那个虚拟世界,却忘了身边的人。建立在数字代码上的关系未必坚固,过多的沉迷网络交往甚至导致我们渐渐失去现实中的关联。英国首位“孤独大臣”特雷西·克劳奇上任,目标是解决全英75%的人的有孤独感这一问题,因为在之前的调查中,近四分之三的英国人表示经常会感到孤独。(分析朋友圈点赞之交的危害:减少人与人直接联系,让人们感到更孤独。)
微信让远隔千里的人得以实时通信,也让咫尺之遥的两人沉默不语。点赞之交终究不是真正的友情,QQ火花也不过是意义不大的标志。现实生活中同甘共苦、同舟共济的关系,方是真正的友情。金庸笔下的侠客道友,“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”般的诗意更令人神往。(这里,作者首先承认微信朋友圈有一定的价值,能让远隔千里的人实时通信,使得文章具有思辨性。但更重要的是,点出现实生活中同甘共苦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。诗意的友情才更令人神往。)
愿大家不再汲汲于那点赞之交,放下手机,真心对待身边的人,收获真正的友情。(再次点题,指出应该怎么做)
点评:本文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一问题,紧扣材料的提示思考,将朋友圈虚拟世界的朋友观和传统的朋友观对比:现代朋友圈中是点赞转发之交,传统生活中是危难之际出手帮助。然后分析朋友圈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,使人感到孤独。最后得出结论:不沉迷朋友圈中的点赞之交,真心对待身边的人,收获真正的友情。思路清晰,开合有度。本文虽然讨论现实社会现象,在素材使用上却比较灵活,既有古代的山涛和嵇康,又有外国的爱因斯坦和波尔,还提到了英国的首位“孤独大臣”,甚至金庸笔下的侠客道友……古今中外,皆有涉及,这使得文章内容丰富,可读性强。佳作二
假装很幸福
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高三(14)吴梦茹
五年前,一个名曰“朋友”的圈子将我们围在了一起。朋友圈里,美食风景无所不包,佳肴潮装满眼,乖宝萌宠霸屏……(列举朋友圈中晒幸福的现象。)
久而久之,让人产生疑问:朋友圈中的你我仿佛欢乐无限,难道人人天天如此幸福吗?
放眼真实的世界,事实并非如此,多的是苟且碌碌、夙兴夜寐。原来我们都在假装幸福。(将朋友圈中的幸福和现实生活中的碌碌相对比,指出在朋友圈中只是假装幸福)
这样的心理很容易理解,无非攀比虚荣。看见你过得比我滋润,于是焦虑不安,此时别无它法,可以凭借两三张照片、一段小资文来营造幸福的假象,博取一众点赞,向世人宣告:“我很幸福。”其实,这种为了博取存在感的“晒幸福”,只是反映了内心的空虚罢了。手机电脑的普及使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,信息量级增长加剧了人们内心的茫然。“晒幸福”实则是对虚荣的美化,对空虚的掩饰。(揭示在朋友圈中晒幸福的根源)
长此以往,必将形成两个完全脱节的世界。朋友圈里的我尽享多姿生活,现实世界的我却濒临崩溃边缘,幸福感越来越低。(指出在假装幸福可能导致的危害。)
那么,逃离朋友圈是否万事大吉了?其实换汤不换药。尽管跳出了微信的圈子,但如果仍怀着寻找存在感的心理,也不过换个地方换个方式假装幸福罢了。(进一步指出,远离朋友圈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)
朋友圈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,本质上并无利弊。一定程度上,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让人们得以晒出自己的幸福,圈子的变质还是人心使然。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朋友圈里,需要端正的是我们的心态,需要丰富的是我们的心灵。首先,要自信地晒出真实的幸福。真实的才是最美的,矫饰永远惹人生厌。如果真的邂逅了幸福值爆表的瞬间,大胆晒出来,不在乎有多少人点了赞,不在乎谁更幸福?其次,接受生活中的苟且,敢于从苟且里挖掘幸福。人活一世不可能时时顺风顺水,拥有幸福的能力其实就是发现幸福的能力。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,无所谓在朋友圈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。(辩证思考,承认朋友圈的优点,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:丰富自我心灵)
丰富自我的心灵,用真实的快乐填补内心的空虚。少一点矫饰,少一些假装幸福,圈里圈外,去发现,去感受,这才是幸福的真谛!(总结,强调观点)
点评:本文从晒朋友圈者中假装幸福的心理切入,独特深刻,小作者独具慧眼。全文从朋友圈的精彩丰富说起,朋友圈中展示的幸福和现实生活中苟且对比,揭示晒幸福者的虚荣和内心的空虚。由此推论,长此以往,恐怕形成两个脱节的世界,幸福感降低。接着,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。逃离朋友圈只是换汤不换药,真正的需要改变的是心态,需要丰富的是心灵。全文顺着“摆现象——挖根源——指办法”的思路展开,间以部分“析危害”的语句。思路清晰,立意也颇有深度。如果素材再丰富些,现象呈现再具体些,文章就更加丰富了,说服力也能有所增强。本文刊载于《新作文》高中版的2019年第11期
作者介绍:马莉,中学高级教师,任教30余年。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。多次被评为无锡市、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、优秀班主任、教书育人楷模。所教1999届仲挺同学为省文科状元;2012届吴梦希同学获第5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。
张卓君,教育硕士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语文教师,江阴市教学能手。江阴市“百佳书香教师”。在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《中学语文》《教学月刊》《新作文》《作文与考试》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。
敬请您关注公众号"安东之子","安东之子"是《中国教师报》《语言文字报·语文周刊》《作文合唱团》《现代写作》《新锐作文》《学习报》《学习周报》《鲜素材》《作文与考试》等报刊的采稿基地,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《中学语文》用稿来源地!敬请您转发,欢迎您关注,更欢迎大家赐稿!真诚地感谢您,祝您工作顺利,阖家幸福安康!(赐稿邮箱:1506669337@qq.com)